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激勵我校教師進一步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我國第40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黨委宣傳部在學校官網推出“教師節專題”欄目,包括“人物”“師想”“活動”三個系列;在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桃李芬芳 師恩難忘”專題欄目,希望廣大教師努力為推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教育強省、能源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張廷山,1961年4月出生,貴州貴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師德標兵。1982年3月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被石油工業部公派至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質科學系及內布拉斯加大學地質科學系做訪問學者,1991年12月赴南京大學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古生態、沉積學、儲層地質學、非常規油氣地質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化學學會和歐洲地球化學學會會員、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地震應急專家、四川省旅游協會理事、四川省礦業專家、礦產普查與勘探教授級注冊咨詢師、《沉積學報》與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的編委等。主持或主研各級科研項目50項,有專著、譯著共4部出版,發表論文100余篇。曾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優秀青年科技獎、四川省“十佳杰出青年”提名獎等。

在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有一位年逾花甲卻精神矍鑠、桃李滿天下卻未離三尺講臺的教授——張廷山。他把對地質的熱愛轉化為對教育的執著,把對知識的探求轉化為對學生的培養。在他的課堂上,地質學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和數據,而是一個個生動的野外考察故事,是一次次與學生共同探索自然奧秘的經歷。他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山川河流,用心靈感受地質的無窮魅力,更用行動詮釋了一名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從南京大學的畢業生到西南石油大學的資深教授,從碳酸鹽巖研究室的年輕教師到國際沉積學大會的報告人,張廷山的人生軌跡,就像他研究的地質巖層一樣,層層疊疊,豐富多彩。他更用大半生的時間詮釋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者本色,用40多年的教齡書寫了“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學生”的深情告白。
自小立志學地質
張廷山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深受家庭的影響。
張廷山出生于一個書香家庭。他的母親是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教師。他的父親,張英駿,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地學系,曾任教于國立桂林師范學院、西北大學,并擔任過貴陽師范學院教授及地理系副主任,后成為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和貴州省地理學會第四屆理事長,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張英駿長期致力于巖溶地貌及洞穴學研究,發表了《崩塌在喀斯特洞穴和地貌發育中的作用》《黃果樹瀑布成因初探》《應用巖溶學及洞穴學》等文章,提出了從水動力學角度研究溶蝕微形態的創新見解。張廷山的伯父,張伯聲,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大地構造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西北大學副校長、西安地質學院院長等。
在學術氛圍這樣濃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張廷山自幼立志學習地質學。1977年參加高考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地質學專業,并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大學地質系錄取。1982年3月,張廷山本科畢業,選擇做大學教師,加入了西南石油學院勘探系,即現在的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這里,他遇到了年輕美麗的女教師陳曉慧,兩人后來結為連理,既是同事又是伴侶,在事業上和生活中互相理解與支持。
張廷山被分配到碳酸鹽巖研究室工作,這是石油工業部直屬的研究機構。1982年12月,他受研究室派遣,前往貴州石油指揮部108地質隊,負責收集貴州、廣西地區D-C地層及古生物資料。次年,他跟隨研究室的老師們前往貴州、廣西進行地質剖面踏勘,并帶領地質專業1979級學生到廣西隆安縣都結公社進行地質實習,共同完成了炭系列剖面的測制工作。直至1983年12月,在一整年的時間里,張廷山帶領學生6次赴貴州、廣西進行地質考察,觀察了貴州青巖、惠水、雅水、羅甸、紫云和廣西田林、隆林、天等等地的地質剖面,并收集了大量關于地層、古生物、沉積相的資料。歸來后,鑒定了古生物巖石標本,研究了巖石薄片,完成了石油工業部的研究項目“中國南方上古生代石炭系有孔蟲及沉積相的專題研究”。這一年,他在專業領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升。將論文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培養出能夠奉獻祖國和服務人民的地質學人才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張廷山帶學生在野外考察
張廷山回憶起早年的野外考察生活,感慨萬千:“與現在的工作、生活條件相比,那時確實條件艱苦,但我們從未感到苦。前往貴州、廣西的路程大約1000公里,我們不是乘坐火車或大巴,而是坐在貨車的車廂里,兩邊各擺放著一條長椅,每條椅子上擠著三四個人。由于路況不佳,坐在車上顛簸不已,且需要3天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師生們深刻體會到了‘風塵仆仆’的真正含義。那時,汽車出省還需到省公安廳辦理出省證,沿途缺乏加油站,我們得持成都軍區的加油票到部隊加油,還需攜帶全國糧票。有趣的是,我們還自備了紅豆、臘肉、炊具和餐具。在一些遠離村鎮的考察地點,我們必須自己動手解決飲食問題。這些經歷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1988年,張廷山指導地質專業1984級學生的畢業論文,帶領兩名學生沿著綿遠河進行地質剖面測量。綿遠河是長江支流沱江上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四川省德陽市清平鄉,流經綿竹的漢旺、拱星、興隆、綿遠、富新等鄉鎮,最終在金堂縣趙鎮匯入沱江。他們在漢旺鎮上居住了20多天,每天外出進行地質剖面測量,晚上帶回大量巖石樣本。考察結束后,學生在他的指導下觀察巖石,撰寫畢業論文。其中,關銀錄同學撰寫的關于漢中二疊紀沉積相分析的論文獲優秀畢業論文獎。關銀錄后來成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副院長。在張廷山看來,那些野外考察的日子,充滿了快樂和美好。

2011年張廷山(右一)帶學生在大巴山考察
亦師亦友班主任
由于表現優秀且業績突出,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張廷山被石油工業部公派至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質科學系及內布拉斯加大學地質科學系做訪問學者。在美國訪學期間,他學習了碳酸鹽巖沉積相、生物礁、海洋微生物、儲層地質學等方面的課程,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室研究,閱讀了大量文獻。回國時,他帶回了重達30多斤的復印資料。1991年12月,他再度赴南京大學地質系,這次是攻讀博士學位。這兩次學術經歷顯著提升了他的學術造詣。
從美國做訪問學者歸來后,勘探系領導希望他發揮英語特長,兼任班主任,主要負責輔導學生學習英語。年輕的張廷山充滿了工作熱情和激情,喜歡與學生相處,因此欣然接受了班主任的任命。他先后擔任了地質專業1986級、1989級、1991級三個年級的班主任。自1989年起,他每天早晨都會攜帶雙卡錄音機到教室,為學生播放半小時英語磁帶,訓練學生聽力,晚自習再播放半小時,確保學生每天進行一小時的英語聽力訓練。他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聽力和口語能力,學生的英語成績大有長進,特別是地質專業1989級最明顯,英語四級考試名列全校第三名。
班主任工作其實遠不止于此。每天下晚自習后,他都會去學生寢室查寢,他告訴學生在學習上、思想上、生活上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找他談。其實,他比學生大不了幾歲,因為他讀書讀得早。
作為班主任,他還帶學生參加勞動課。從學校圖書館到學生宿舍有一段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他帶著學生鋪上碎石,路就好走多了。1989年冬,西南石油學院開展整治龍井湖活動,這是一座人工湖,湖底淤泥很厚,要把淤泥挑到湖中央堆成一個湖心島,各單位劃片包干,全校師生都要參加,這工作量可不輕。張廷山一個人就干了9天,一是作為碳酸鹽巖研究室的教師要干3天,二是作為地質專業1986級的班主任要干3天,三是作為地質專業1989級的班主任還要干3天。作為經常跑野外,經常風餐露宿的地質工作者,這樣的勞動不在話下。他說:“我可能是全校干得最多的。我至今仍然堅持這樣的觀點,學生多參加勞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對他們的成長、對今后從事任何工作都有好處。”
擔任班主任期間,張廷山沒有缺席任何一次班級集體活動。無論是春游還是秋游,他都與學生一起,前往嘉陵江邊野炊、爬山和撿石頭,同時指導學生如何將鵝卵石作為巖石標本進行觀察。當時,在系黨總支副書記羅強的主持下,勘探系成立了藝術團,并油印了刊物《KT藝術團》。張廷山作為藝術團和刊物編寫的指導教師,深度參與其中。“每天和學生在一起,其樂無窮。”
他還擔任了地質專業1987級、1988級和測井專業1988級的專業英語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張廷山精挑細選從國外帶回來的資料,選出介紹國際科技前沿的論文送到印刷廠制版膠印,作為專業英語教材供學生學習使用,組織學生用英文討論。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能力,還開闊了學生眼界,讓學生學習到國際前沿知識,這對學生進一步學好專業大有裨益。

2012年張廷山(左一)出席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國際地質大會
八千里路云和月
2022年8月22日至26日,40多個國家約1400名學者參加第21屆國際沉積學大會(線上會議),探討沉積學前沿科學問題。大會有一項重要議程——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報告,張廷山是報告人之一。
“關嶺生物群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數量多、保存完好和形態精美世所罕見,被譽為全球三疊紀獨一無二的化石寶庫。它對于研究晚三疊世的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海洋系、古地理學、埋藏學和地層學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會學者興致勃勃地聽著張廷山的報告。
這份題為《貴州興義-關嶺地區三疊紀沉積地質與關嶺生物群》的報告是張廷山與學生花了兩年多時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國際沉積學大會被譽為國際沉積學界的奧林匹克盛會,每4年舉辦一次,2022年首次在我國召開。作為大會重要議程的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報告,需要經過申請、評審、遴選才能獲得上會的資格。2019年,張廷山代表西南石油大學去武漢向國際沉積學大會組委會作考察路線申請報告,在限定的20分鐘內,粗略介紹了興義-關嶺地區的地質年代分布、巖性層位、古生物群落、地質景觀等,評委們被奇妙的地質現象和多彩的山川景色吸引。這次遴選會開了三四天,來自中外的幾十家高校、科研院所參加了野外地質考察路線的申報,最后經評委投票表決,張廷山提出的考察路線從眾多候選路線中勝出,獲得上會資格。
張廷山在貴州省出生長大,對家鄉的地質地貌非常熟悉。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他帶著學生4次往返于成都和興義-關嶺地區,行程總計8000多公里。師生們對興義動物群、萬峰林錐狀峰林、馬嶺河地縫式峽谷、泥凼石林和三疊紀古海洋臺盆相變帶沉積等來來回回地進行詳細考察,拍照,錄像,收集巖石標本、動物化石。張廷山一邊走一邊講,學生大開眼界,每天的收獲滿滿當當。一同參加考察的還有張廷山家鄉高校貴州理工學院的師生——張廷山的學生畢業后在這兒做教師。
對于大學師生而言,地質考察其實是一種實踐教學活動,也是一種科研活動。考察回來后,要把考察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剪輯成視頻,并參加第二次遴選。2021年4月18日至19日,數十位專家再次相聚江城武漢,對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交的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報告進行比對、研討,提出修改建議,最后投票淘汰了12條線路,選出了興義-關嶺等17條線路正式上會。

興義萬峰林錐狀峰林
報告入選國際沉積學大會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接下來,張廷山和學生需要做的還很多。要按照專家的建議進行補充考察,對于收集回來的素材,包括錄像、照片、化石、巖石等要進行觀察、分析、辨認,對剖面要進行非常透徹的研究,建立起數字剖面。另外,作為面向全世界推薦的考察路線,還要具有重要的旅游價值,因此報告還必須介紹沿途風景、交通、民俗、住宿、餐飲等,不僅為后續的現場考察、學術研究奠定基礎,還為地方政府發展旅游業提供咨詢建議。
在前前后后兩年多的時間里,張廷山帶領主要由學生組成的團隊順利完成了線上野外考察路線的建設。2022年8月,他在第21屆國際沉積學大會上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線上直播。“本路線重點關注三疊紀重大地質歷史轉折期的生物沉積過程。”張廷山說,“興義-關嶺地區位于上揚子板塊南緣,毗鄰右江盆地,三疊紀處于著名的‘S’型碳酸鹽臺地相變關鍵位置,保存有華南少有的拉丁-卡尼期海相地層序列并產出精美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
這是國際沉積學界首次大規模開展野外考察。會后不久,上會的17份考察路線報告在國外公開出版。張廷山的報告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理解三疊紀極端氣候下碳酸鹽臺地演化的生態沉積過程影響以及生態響應和反饋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路線建設及成果彰顯了西南石油大學在沉積地質方面的科研實力和學術認可度,擴大并提升了西南石油大學在沉積學界的國際影響力。
凡是從事過野外考察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一般的辛苦,背著沉重的背包,地質錘、放大鏡、干糧、飲用水、照相機、必備藥品、太陽帽等一樣都不能少,加上采集的巖石標本,背包越來越重,出去一趟就是幾小時,跋山涉水,櫛風沐雨,偶爾還遇到危險。一提到這些事,張廷山一笑帶過,說:“我不覺得辛苦呢,反倒感覺十分快樂。我們所見過的地質奇觀一般的旅行者很少見到,即便見到也領略不到其中的奧妙。”
2024年3月27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19次會議上,興義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2024年6月5日,興義市人民法院、興義市人民檢察院向社會公眾發出了《貴州興義世界地質公園“興義動物群”古生物化石司法保護令》。張廷山和他的學生為此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他說:“離開了學生,我完不成這些工作。”他喜歡學生,愛學生,從教40多年來,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學生。

張廷山(左一)向第七屆全國沉積學大會(2023年4月3日在成都開幕)代表介紹貴州興義-關嶺地區的地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