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小演員戲劇小組服務—課堂內外,互助成長
10月18日下午2:30,親子關系促進工作坊核心志愿者一行11人,前往斑竹園中心小學開展本月第二次戲劇小組服務。親子關系促進工作坊——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下的家庭社會工作示范項目是由香港理工大學支持,新都文明辦指導,翱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西南石油大學社會工作系老師及小童大義劇場團隊共同合作開展的,服務于新都區斑竹園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為期三年的實務研究項目,以親子關系為主線,通過結合一人一故事劇場藝術手法和社會工作方法開展服務。
下課鈴一響,孩子們陸續來到教室,活動正式開始。首先以“123木頭人”游戲作暖身?!澳绢^人”們姿態不一,以自己獨特的步伐行走在地步上,隨著口令聲而變換形態?!?23木頭...恐龍!”大家紛紛定格成恐龍張牙舞爪,還有木頭魚、木頭豬、木頭大象,孩子們有的以手作長鼻,有的交叉著雙手,在地上匍匐前進,更憑著想象模擬大象哭泣、開心、難過的不同聲音。有趣的是,與孩子一同游戲的志愿者們還站立著時,孩子們早已幻化無窮,在地布上“飛天遁地”,無所顧忌,充滿童趣和無邊的想象,只管嬉笑與歡樂,釋放天性。想象力游戲不僅僅是肢體與語言的開發,其中愉悅的氛圍亦能對孩子們的情緒發展產生良好影響,促進樂觀進取個性的培養。
隨后不同于平日的繪本排演,今次服務與語文課本相結合,以課文為劇本,每組自行創作一出說故事劇場。更具挑戰的是,今日的創作全由孩子獨立完成。從劇本選擇到角色劃分、再到內容創作,志愿者不進行干涉引導,只作配合參與,全憑孩子發揮,而問題也接踵而來,有的組孩子們意見不一、有的孩子分心走神、有的孩子不愿主動參與。
合作互助、遵守規則是孩子們的必修課,亦是小組服務的重心。透過劇場自主創作的過程,促進孩子自我認知,亦借此培養孩子的協作溝通能力,在體驗中習得良好習慣。而課本再創作,亦是與學校教學相聯結,培養孩子學習興趣,促進孩子在課堂內外,互助成長。
圖 文/徐美娟
編輯/夏運美
小童大義
2018年10月21日
圖片資料:
|
|
圖1:想象進行時·飛舞的“木頭魚” |
圖2:想象進行時·開心的“大象” |
|
|
圖3:想象進行時·嬉鬧的“魚兒” |
圖4:劇場進行時·課本再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