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3點,化工院于明德樓A523舉辦了第三期“魅力化學”師生研討課活動,本次活動有幸邀請周太剛老師擔任主講嘉賓,就手性化學方面的知識和化工院學生進行研討。
周太剛老師作為四川省特聘專家,在北京大學從事三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對過渡金屬催化研究有獨到的認識和見解。在此次研討課中,周太剛老師針對手性物質的判斷,手性藥物分子的兩個對映體活性差別大的原因,以及獲得左右旋體的方法或技術等問題做了詳細講解,闡述了手性化學科研領域的應用與前景。
周太剛老師引用“沙度利胺”藥物對孕婦的妊娠嘔吐療效極佳,但對嬰兒有致畸作用這一醫學史上的悲劇實例,向學生們介紹了手性藥物的兩面性。“手性化學無處不在,例如海螺的螺旋線與螺旋面就存在手性現象。”周太剛老師在講解有機手性分子的概念和判斷方法后,配以實例讓學生深入了解手性化學的魅力。周太剛老師以戴手套時左手手套只能和左手貼合為引,介紹如何判斷手性物質對受體是否起作用,將抽象理論進行具體化講解。此外,周太剛老師還介紹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2016級環境工程專業的孟永財同學談到:“手性化學太奇妙了,原來我們的DNA是手性的,接近50%的藥物也是手性的。手性化學不僅與我們的材料和信息科學有關,甚至還影響著我們的國民經濟,手性化學真的是太強大了,我感覺我對于化學的理解又邁進了一步。”
“魅力化學-師生研討課活動”由化工院研究生助教團承辦,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化學,激發同學們對化學的某個領域或者方向的興趣,為學生今后發展抉擇提供一個信息平臺。后續“魅力化學-師生研討課活動”將從不同領域展開,豐富學生見聞,拓寬知識面。
師生研討課現場一
師生研討課現場二
師生研討課現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