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地點:博學樓A508
時間:19:30 - 22:00
領讀:張培高
記錄:李丹丹
主題:導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9-64頁
此次讀書會由張培高老師導讀。張老師首先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寫作背景和試圖解決的問題作了簡要介紹:《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又稱《巴黎手稿》(后文簡稱《手稿》),寫于1844年,馬克思生前并未公開發表。《手稿》寫作的年代距瓦特發明蒸汽機已有六、七十年,距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亦有二百余年,此時的資本主義在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與此同時,文藝復興所塑造的人道主義精神與科學理性精神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和發展。然而,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的資本主義并沒有使人道主義精神得到真正普遍的落實,這主要體現在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殘酷剝削。有責任心和良知的知識分子對此進行了許多研究,這些人中既有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又有空想社會主義者。但是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國民經濟學家一方面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勞動者理應擁有自己的全部價值,另一方面又認為工人實際上所得到的財富只是勞動成果中最小的、萬萬不可缺少的那部分。空想社會主義者在面對當時的問題時提出的解決方案又沒能使人道主義與科學理性精神(如實證分析)結合起來,因而也未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手稿》實際上就是針對上述問題而寫就的。
通過前面內容的研讀,我們對《手稿》第一部分中主要的、基本的概念——“勞動異化”——已有所了解。馬克思在分析了四種“異化”后,得到了一個結論: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結果。他的推論如下:勞動創造財產,勞動異化必然導致財產異化,然而財產異化又必然引出歸屬問題。今天所要講的主要內容(第59-64頁)之一就是要分析馬克思是如何推導出財產異化后的歸屬問題。馬克思通過不同層面的分析,得到的結論就是“工人對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勞動的主宰起個什么別的名字——對這個勞動的關系”。
這一部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關系問題。對此關系,學界有不同的看法,爭論的焦點在于是否存在循環論證。導致這一爭論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一方面認為異化勞動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另一方面又認為私有制是異化勞動的結果。于是爭論產生了,到底誰是第一位的原因呢?張老師認為,從整體上看,這一爭論是難以通過解釋而根本消除的,從局部上看或許可以得到部分的解釋,即馬克思是從不同的層面或意義上使用私有財產或私有制這一概念的。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原因是從整體或廣義上說的,而勞動異化是形成私有財產的原因則是從工人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被資本家占有這一歷史事實而言的。不過,若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工人創造的成果會被資本家所占有,必然要追溯到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關系的分析還得到了另一個結論,即要根本上解決異化勞動,必須采用以下途徑: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實現一種不存在這種關系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
參會人員:崔發展、張培高、張健豐、盧士敏、潘建屯、吳祖剛、段俊霞、彭雪華、張莉、李丹丹、王紅、馮雯、張宇、王忠來、劉菊、劉玉、陳海兵、彭藝格、同斯瓊、趙凱、曹靜飛、楊芳芳、喻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