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研讀
張培高:《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十五)
日期:2016年5月6日
地點:博學樓AB601
時間:19:30-21:30
領讀:張培高
記錄:張培高 盧士敏 李丹丹
主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39-45頁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三大階級:資本家(資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地主)和勞動者,他們的收入分別是:利潤、地租和工資。資本、利潤及工資的本質是什么,我們前面已經討論了。在工資部分,馬克思著重揭露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悖論:一方面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并且能夠買到一切東西,但另一方面勞動的所有者——工人不但購買力極小,而且還必須出賣自己和自己的人性(《文集》,122頁)。古典政治經濟學之所以會有此矛盾的關鍵在于:勞動雖屬于工人,但僅僅是一種謀生活動(124頁),古典政治經濟學們并未從社會屬性上去分析。
斯密等經濟學家們雖然也對地租進行了分析,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有致命的缺陷,造成這一缺陷的原因與上述原因有一致之處。
從總體上看,在地租這部分內容中,馬克思主要討論了四個問題:第一,地租的實質;第二,影響地租的因素;第三,地租的資本化;第四,地產的分割及其帶來的競爭。
第一、第二個問題上節課已有分析。馬克思在本部分開頭就指出了其實質,地租的實質是對土地所有權的確認,而這種所有權來源于掠奪。影響地租的原因在斯密等人看來有兩個因素: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土地的位置。馬克思并不否認其合理性,但斯密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其實質在于位置及肥沃程度只是自然屬性,對地租的多寡固然有影響,不過與其社會屬性相比,影響小得多,馬認為地租主要是“通過租地農場主和地主所有之間的斗爭確定的”(144頁)。雖然在他們的著作中也涉及到這一內容,但與上述的影響相比,影響小得多。馬克思卻把他們的觀點扭轉過來了。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既然地租源于利益的斗爭,那么地主收入的多寡與整個社會利益或其他階級利益的關系如何呢,水漲船高還是此消彼長?斯密的觀點是,地租的增減與農場主、工人、農民等的收入具有與一致性,即兩者間完全成正比例關系。馬克思對此表示反對,其所反對并不是兩者是否有一致的情況存在,而是“完全”兩字。在馬看來,大多數都情況是,地主的收入與資本家、工人等之間成反比例關系的,通俗地說此消彼長。在此方面,馬克思與斯密的對立,正如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對立。王安石說:“善于理財之人,不加賦而國用足”,司馬光則說:“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只有常數,不在民間,就在官府;不取于民,從何取之?如果設法掠奪百姓,禍害甚于加賦。你這是桑弘羊欺騙漢武帝的話啊”。
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地主與資本家之間有競爭,地主與地主之間也有競爭,其競爭的結果是:一、大地主吞并小地主,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地主手中,這就是所謂的“地租的資本化”;二、隨著資本的興起,資本家開始介入土地,在與大地主的競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勝利的地主也成了為資本家,資本家與地主合二為一,最終的結果是社會只剩下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一過程同時還是資本主義替代封建社會的過程。有些人對地主抱有同情的心理,但實質上這是一種趨勢和歷史的進步。
參會人員:
崔發展 | 張培高 | 周穎 | 張健豐 | 同斯瓊 |
李丹丹 | 彭藝格 | 吳祖剛 | 陳海兵 | 王忠來 |
潘建屯 | 胡仲成 | 張夢珂 | 王紅 | 張宇 |
劉柏君 | 郭寶文 | 盧士敏 | ? | ?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