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系列講座在思學樓D507順利開展。教育部百千人文基地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劉懷玉教授應邀作題為“論青年恩格斯哲學思想的歷史作用與當代效應——以《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例”的專題講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崔發展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伊始,崔發展教授對劉懷玉教授的生平作了簡要介紹,并對劉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隨后,劉懷玉教授針對講座的主題展開講解。劉懷玉教授表示,關于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問題,向來有“另一條道路說”與“第二提琴手說”之爭。其中“第二提琴手”的形象占優勢,而“另一條道路說”則式微甚至遭攻訐詬病。劉懷玉教授認為,通過研究其青年時代最重要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出版一百七十五年來的傳播史理解史,可為“另一條道路說”正名且作新解,其重要性不僅在于他晚年對馬克思學說的系統化通俗化說明,而且在于他青年時代獨立特行的另一條研究歷史唯物主義之路的原創性意義。
首先,劉懷玉教授以“理論旅行”為切入點,引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旅行”。恩格斯設想了取代資產階級革命主體的新歷史主體概念——無產階級,它具有哲學上的精確性,也在因工業革命而誕生的工人階級中找到了社會學上的對應物。緊接著,劉懷玉教授通過分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由來背景、形成階段、歷史定位、篇章結構和青年恩格斯復雜的心路歷程以及多位學者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多維評價,說明恩格斯開辟了眾多的現代社會科學新學科新領域新視野,其在馬克思之前以完全不同的道路發現與馬克思同樣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接下來,圍繞“另一條道路”,劉懷玉教授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梅林以及考茨基等人的表述,指出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現狀》通過研究工人階級狀況的現實經驗,以工業革命與英國工人階級形成之必然聯系為突破口,把握住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個核心實質。最后,劉懷玉教授表示,一些西方學者把恩格斯塑造成全球城市化、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形象,認為恩格斯是“都市馬克思主義開創者”,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變成了圖繪當代城市空間下工人階級狀況的方法。劉懷玉教授認為,把恩格斯“都市馬克思主義化”的做法固然有肢解經典整體的弊端,但也有豐富理解恩格斯在21世紀深遠意義的啟示價值,如:當前大都市的身體空間呈現集中而孤獨的特點、城市的階級政治空間布局表現為區隔、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使得工廠城市社會轉變為網絡城市社會。
臨近講座結束,崔發展書記對劉懷玉教授的講座內容進行總結,指出馬恩原著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于現代社會仍然具有深刻的影響,并呼吁馬院師生要注重中西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閱讀。講座伴著全體師生的熱烈掌聲拉下帷幕。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