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迎接五一勞動月,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與勞動實踐的雙重認知與熱愛,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于5月25日下午在一食堂門口組織開展了端午節香包制作活動,百名志愿者以勞為美、以技傳情,在非遺手作中踐行勞動精神與文化傳承。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活動開始前,負責人向志愿者們介紹了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起源與文化寓意,講解了制作香包所需的材料(艾草、薄荷等中藥材,彩色布料、針線等)及制作步驟。隨后,志愿者們分組領取材料,紛紛動手制作,在勞動中感受傳統手工藝的溫度。活動現場,志愿者們圍坐于紅布鋪就的長桌旁,指尖在繡著纏枝蓮紋的彩布間穿梭,竹篩里的艾草、薄荷與藿香碎葉沙沙作響,氤氳出《荊楚歲時記》里“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的古意。裁剪布料、填充香料、縫制封口……大家相互交流技巧,現場氣氛熱烈。經過大家的努力,一個個造型精美、香氣四溢的香包陸續完成。活動尾聲的“香包寄相思”環節,同學們在灑金箋上書寫《離騷》名句作祝福——“紉秋蘭以為佩”的詩句隨著艾草香一同封入錦袋。
夕陽余暉中,志愿者們捧著剩余香包送給后勤工作人員,為仍在工作的工作人員送上驚喜。這場充滿煙火氣的民俗實踐,讓傳統節日從課本走進生活,更讓“勞動”二字在一針一線中具象成溫暖的校園記憶——既以非遺手作踐行“勞動創造文化”的理念,又通過愛心傳遞詮釋“勞動服務社會”的擔當,讓傳統節日的溫暖與五一勞動節的精神在校園中交織傳遞。
這場活動如同一粒火種,在青年學子心中點燃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活動后,青志協委員們在手寫感悟中提到:“觸摸布料時,仿佛觸到歷史的紋路,而穿針引線的每一步,都是對‘勞動最美麗’的真切體會”“原來艾草的香氣里藏著千年詩韻,更藏著勞動創造幸福的密碼”。此次端午節香包制作活動,不僅讓同學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民俗的獨特魅力,提升了文化自信與創造力,更以“勞動實踐+文化傳承”的形式,讓五一勞動節的精神內涵在青年學子心中扎根,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與“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在傳統節日中煥發光彩。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未來,學院將繼續以多元活動為載體,融合傳統節日與勞動教育,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青年的勞動實踐中綻放新光彩,讓勞動精神在文化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志愿者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