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面上項目和863等項目的持續支持下,我室在前期深層海相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研究基礎上,針對孔隙型和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儲層的成因機理、碳酸鹽溶解的化學動力學、碳酸鹽巖儲層的成巖系統等基礎地質問題及其相關的油氣勘探和評價方法技術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對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深層碳酸鹽巖儲層的成因提出了熱液白云石化改造的儲層演化機理,對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儲層提出了沿斷裂帶發育的熱液白云石化的成因模式;建立了四川盆地三疊系飛仙關組鮞粒白云巖儲層的結構演化圖譜和成巖系統,確定了各階段成巖系統白云化流體來源和性質具有很強的親緣性和繼承性發展演化特點;深入研究了碳酸鹽溶解過程的化學熱力學性質,探討了碳酸鹽溶解進行的方向、趨勢以及pCO2與[H+]/[Ca2+]/[Ca2+]&[Mg2+]的關系,為碳酸鹽巖儲層深埋藏溶解和儲層質量預測提供了理論依據。
進一步完善了碳酸鹽巖縫洞儲層巖石物理參數測試分析與應用的開放服務平臺,推動縫洞型儲層描述由定性向定量方向發展;發展了基于三維地震資料的礁灘復合體的三維成圖成像技術,提高了儲層外形和內部結構組合識別、儲層空間分布預測的可靠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碳酸鹽巖巖石物理樣品的測試分析幾乎都在本實驗室完成,為碳酸鹽巖儲層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系列。
我室研究成果發表論文39篇,SCI收錄3篇,EI收錄5篇,在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上交流論文6篇;“縫洞儲層巖石物理研究”獲200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