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晚,地科院地學青年論壇第9期在明理樓A106舉行,本期由我院青年教師張伯虎副教授針對時下熱門的微震監測及正反演建模技術,帶來的題為《微震監測正反演技術與應用》的講座。
張伯虎副教授博士畢業于四川大學巖土工程專業,現為石油與天然氣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我院碩士生導師。四川省力學學會理事,四川省評標專家,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測試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深部巖石力學與工程安全評價、微震監測正反演技術等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在巖石地下工程穩定性評估與油氣壓裂中的微震監測與反饋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參與973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省部級項目及礦山、電站、石油等企業項目共10項。先后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科研成果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張老師首先對微震及微震機理做了介紹,并說明了微震技術在工程中的監測原理和定位原理,而后有用簡要的圖示解釋了微震正反演及其應用領域。微震是由于巖體在變形和破壞過程中,裂紋產生、擴展、摩擦時內部積聚的能量以應力波的形式釋放而產生的事件。現今的礦山開采以及石油開采領域中,研究“寬頻帶和高密度”一體化的震動監測技術,實現“小尺度破裂—擴展—中尺度破裂—沖擊—結構失穩—礦震”的過程監測,特別是前端的前兆監測,可以提高震動監測的預警水平。而微震監測技術可以從巖體變形的最初始階段開始,跟蹤監測巖體內部從單元巖塊的斷裂到整個巖體失穩的漸進性破壞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監測工作的科學性,同時提高了工程與地質災害預報的準確性和超前性。
其后,張老師介紹了現在比較普遍的微震監測硬件系統為南非IMS系統,軟件系統主要有運行控制模塊、微震數據處理分析軟件(Jmts)、圖形顯示與分析(Jdi)等板塊。并為大家解釋了微震正演地質建模技術以及微震反演定位技術。張老師還講到,微震技術適用于礦山、石油開采、水電站、地鐵、隧道等領域,其準確性高,且應用前景廣泛,但卻具有理論復雜、系統復雜,并且對設備精確性要求高的特點。報告結束后,與會師生積極向張老師提問交流,氣氛熱烈。本期地學青年論壇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報告會現場
(責任編輯:李明科)